从深海到人体胎盘,微塑料(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)已无处不在,成为全球性健康威胁。这场“无声的入侵”正以惊人速度蔓延,其危害远超想象。
每年超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,经紫外线、海浪作用分解为微塑料,随洋流扩散至极地冰川、深海沟壑。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深处发现塑料碎片,珠穆朗玛峰雪样中微塑料浓度达每升300个。陆地同样未能幸免,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阻碍作物吸收养分,导致农作物减产;城市河流中微塑料密度是海洋的100倍,成为主要污染源。
微塑料可通过食物链层层累积,最终进入人体。研究显示,全球平均每人每周摄入约5克微塑料,相当于吃掉一张信用卡。2018年,维也纳医科大学首次在人类粪便中发现微塑料;2021年,意大利团队在孕妇胎盘中检测到微塑料,暗示其可能通过母体影响胎儿发育。更严峻的是,微塑料可穿透血脑屏障,与阿尔茨海默病、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关联密切。
海洋生物是微塑料的首要受害者。海龟误将塑料袋当水母吞食导致肠道阻塞;信天翁雏鸟胃中填满塑料碎片,最终饿死;浮游生物摄入微塑料后繁殖率下降30%,威胁整个海洋食物链。陆地生态同样危机四伏,蚯蚓因土壤中微塑料污染死亡率升高,导致土壤肥力下降;蜜蜂接触微塑料后导航能力丧失,影响农作物授粉。
尽管多国出台“限塑令”,但微塑料污染仍在加剧。其治理难点在于:
中国正加速突破技术瓶颈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微塑料纳入新污染物治理清单,中科院等机构研发出高效微塑料捕获材料,可去除水中90%以上的微塑料;上海、深圳等地试点“微塑料过滤雨篦”,从源头减少城市径流污染。